蕁麻疹在中醫學中被稱為「風疹」或「癮疹」,其核心病機在於風邪侵襲、濕熱內蘊、營衛氣血失調,並與臟腑功能,尤其是脾、肝、腎的功能狀態密切相關。風邪是發病的關鍵因素,其「善行而數變」的特性解釋了風團驟起驟消、遊走不定、劇癢難忍的特點。風邪既可來自外界環境(如花粉、塵蟎、氣候變化),也可由內部產生(如血虛生風、肝郁化風)。同時,脾胃功能失調,運化失職,導致濕熱內生,成為疾病反復發作的內在基礎。營衛失調使得衛外不固,易感外邪,營血不足則肌膚失養,易生燥化風。臟腑層面,肝氣郁結可化火生風,脾虛則濕濁內生、氣血生化不足,腎陰虧虛在慢性階段則易致陰血虧虛、虛風內動。
中醫辨證分型與治療思路
臨床上蕁麻疹常見幾種證型。風熱犯表證多見於急性期,表現為風團鮮紅、灼熱劇癢、遇熱加重,常伴發熱咽痛,治療以疏風清熱、透疹止癢為主,代表方劑如消風散(含荊芥、防風、蟬蛻、牛蒡子等)。濕熱蘊膚證可見於急性或慢性患者,風團色紅或淡紅、腫脹或有滲液,伴有脘腹脹悶、舌苔黃膩,治療重在清熱利濕、祛風止癢,常用甘露消毒丹或消風散合胃苓湯(濕重時)。較少見的風寒束表證表現為風團蒼白、遇冷誘發、畏寒無汗,需疏風散寒、調和營衛,可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或荊防敗毒散。陰虛血熱證是慢性蕁麻疹的常見類型,風團暗紅、夜間癢甚、口幹心煩、舌紅少苔,治宜滋陰涼血、熄風止癢,方選犀角地黃湯合增液湯(含生地、玄參、麥冬、丹皮等)。女性患者若因情誌或經期誘發,常屬沖任不調或肝郁脾虛證,可選用加味逍遙散疏肝健脾、調和沖任。
無相氣學的五行視角及調治補充
從無相氣學的五行觀點看,蕁麻疹屬「疹」的範疇,五行屬土。其核心機轉被認為是「水木夾殺土」。水(腎/膀胱/濕)與木(肝/膽/風)過旺,共同克製土(脾),導致脾土運化失常,濕濁內生,表現為風團隆起(土性四散)。同時,水木夾克火(心/血),影響血分,導致血熱或血行不暢,表現為疹色紅或暗。調理上,需先泄水木之旺:選用具有「火性」涼血泄熱的藥物如生地、紫草根、牡丹皮清血熱以間接「泄木」;配合利濕化濁的藥物如茯苓、澤瀉、薏苡仁「製水」以護土。之後調補中州(土):根據脾的具體狀況選方,如脾虛濕盛用參苓白術散或苓桂術甘湯,脾胃濕熱則用甘露消毒丹。
治療原則與生活調護關鍵
中醫治療蕁麻疹強調辨證論治,針對不同證型選用相應方藥。核心藥物包括祛風止癢的荊芥、防風、刺蒺藜、蟬蛻;清熱涼血的地黃、丹皮、赤芍、紫草;健脾利濕的茯苓、白術、薏苡仁、滑石;滋陰養血的玄參、麥冬、當歸、白芍等。生活調護至關重要:嚴格規避誘因,忌食海鮮、辛辣、酒類及不新鮮食物,避免接觸花粉、塵蟎,防止冷熱刺激;調暢情誌,疏解壓力;顧護脾胃,飲食宜清淡易消化,少食生冷甜膩;對於慢性患者,可考慮服用玉屏風散(黃芪、白術、防風)以益氣固表,增強衛外功能。慢性蕁麻疹常需耐心堅持治療數月,配合體質調理(如艾灸足三裏、血海穴),方能顯著減少復發。中西醫結合時,急性期可配合西藥抗組胺藥快速控製癥狀,慢性頑固型則應以中藥調理體質為主。中醫的優勢在於通過多維度(祛風、清熱、利濕、調肝、健脾、滋陰)整體調理,改善過敏體質,達到標本兼治,降低復發率的目的。